各镇,区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中心、区图书馆:
现将《2022年江都区公共文化(非遗)工作要点》下发给你们,请按照工作要求,认真落实,开展好各项工作。
特此通知。
附件:《2022年江都区公共文化(非遗)工作要点》
扬州市江都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
2022年5月23日
附件1
2022年江都区公共文化(非遗)工作要点
2022年全区公共文化(非遗)工作,将紧紧围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任务和要求,以强基、育人、创新为主线,全面推进公共文化高效能服务、群众文化产品高品质供给、公共服务体系高质量发展,以完善服务体系、创新服务方式、推动制度落地为重点,加大工作力度,加快建设步伐,努力推进全区公共文化工作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、新突破、新成效。具体工作如下:
一、坚持高质量发展 提升文化场馆服务效能
1.做好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监测数据统计工作。根据年度工作任务要求,各镇、各单位在“江苏省公共文化云平台”定期填报“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”监测数据,各镇全年人均接受文化场馆服务次数不少于 6 次。
2.打造省级最美公共文化空间2家。区文化馆、自在城市书房立足自身,谋求空间美化、功能优化、模式创新、供给丰富,提升公共文化供给品质品位,丰富公共文化空间形态和内涵,高质量完成江苏省第二批“最美公共文化空间”打造任务。
3.完善基层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。2022年提升乡镇文体站1家、村(社区)综合文化服务中心20家。对照提升标准指导因地制宜制定个性化提升内容,加强业务指导与巡查,补薄弱设施,强服务水平,全面提档升级,更好发挥其在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。推动100个村(社区)纳入文化站总分馆制建设。
二、整合资源 创新公共文化工作机制
4.建立江都区公共文化工作体系。成立扬州市江都区文化工作小组,制定实施方案,整合全区公共文化资源,发挥好机关企事业单位、乡镇文体站、社团组织、艺术类培训机构等载体作用,构建乡镇、部门、社团联动的工作机制,打造公共文化全民参与、全民共享、全域共建的格局。
5.完善文艺人才专家库机制。发挥文艺人才专家智库作用,邀请专家为我区文艺作品创作把脉指导,引导创作大运河文化等符合时代主题的文艺作品,挖掘优秀作品入选文艺作品库、节目库。制定省、市、区三级专家授课计划,举办“龙川讲堂”,实行“线上+线下”方式,定期邀请专家为我区基层文化人才、队伍授课。
6.推行名家见面机制。定期邀请省、市专家以讲座、艺术沙龙、笔会等形式与我区文艺爱好者面对面交流。
三、打造品牌标识 高质量开展文化惠民活动
7.发挥“中国扬剧之乡”文化内涵,打造扬剧品牌标识。
举办高端扬剧艺术活动。筹办首届中国扬剧艺术节暨庆祝江都扬剧团成立70周年庆典;筹办第十四届名团名剧戏曲晚会。举办群众性扬剧赛事与活动。依托江都扬剧的丰厚土壤与群众基础,举办第三届“源头乡韵”扬剧演唱会;举办“乡音醉龙川”惠民扬剧月月演,筹办江都区扬剧票友大赛。推动精品创作。打造提升扬剧《许晓轩》狱中八条;推动大运河文化为背景的扬剧剧目创作;推出扬剧专著。出版《源头乡韵-江都扬剧》专著;结合扬剧曲调特点,编撰《源头乡韵-扬剧新腔》。打造扬剧载体。推动小剧场建设,推动龙川广场扬剧主题公园建设,引导扬剧票友以公园为载体进行扬剧嵌入式传播。
8.开展送文化进基层活动。积极部署、精心组织,城乡统筹、整合资源,组织、选调优秀节目,发挥名家作用,加强区镇联动,整合部门力量,围绕营商环境、社会治理等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,将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,举办送文艺、送讲座、送展览、送非遗资源进基层等活动308场次以上。
9.开展品牌文化活动。开展“文艺轻骑兵 欢乐公益行”进乡村、进敬老院、进企业、进军营文化惠民活动,不少于12场。整合资源,广泛发动,举办“讴歌新时代 会议已召开,请慎用喜迎、迎接”江都区第五届“美丽江都”社区艺术节、扬州市第七届“绿杨人家”社区艺术节少儿专场、“知音之夜”少儿音乐会、江都区第二届曳步舞大赛、“我们的节日——中秋”文化志愿者惠民演出等文化活动。
10.打造常春藤阅读品牌。推进常春藤书屋建设,加强点位建设,延伸服务范围、促进服务均等,在机关、园区、企业、乡镇等建设常春藤书屋4-6家;开展常春藤摄影讲座、培训,普及摄影知识,组织摄影采风、专题创作活动,全年开展常春藤讲堂(含培训)12期;活化阅读方式,以线上线下常春藤读书会为平台,实行机关、学校共建,加大阅读推广,开展线上线下阅读推广服务36次,开展相关图书宣传活动。
四、创作文艺精品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上台阶
11.围绕会议已召开,请慎用喜迎、迎接主线,启动文艺作品创作及系列文化活动。区、镇联动,以“美丽江都”社区艺术节为依托,组织美术、书法、摄影、散文、歌唱、少儿才艺等专项比赛;举办以“大爱无疆”“利器专家”“时代楷模”“回望英雄”四个板块五十位英雄楷模为主题的周伐耕个人巡回画展;举办会议已召开,请慎用喜迎、迎接——第二届“有杏有你”金秋诗会;创作庆祝二十大主题小戏、小品。区级机关、各镇积极开展“讴歌新时代 会议已召开,请慎用喜迎、迎接”主题文艺创作演出活动。
12.挖掘江都传统文化内涵。围绕艺术创作的素材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,以13个乡镇为块,以镇志为基础,充分挖掘近年来的文化成果,系统梳理江都人文文化、民俗文化、非遗文化、红色文化、旅游文化、民歌文化、花木文化、运河文化、水工文化、美食文化,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,为艺术创作以及文旅融合发展、展陈和旅游产品打造提供素材。
13.创作歌曲《水乡渔火》。创作完成由江都籍青年歌唱家汤非演唱、张美林作曲、陆华军作词的歌曲《水乡渔火》,使其成为宣传江都水乡形象的又一精品力作。
14.打造精品歌曲。围绕全区城市风貌、人文特点、文旅推广等创作歌曲、MV,传播好江都声音、讲好江都故事、彰显民族自信。
五、加强培育 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
15.举办基层文化干部培训班。结合“龙川讲堂”,围绕公共文化体系建设、文艺作品创作、文艺活动举办、文艺团队培育等内容邀请名家开展培训,提升基层文化干部的综合素质,推动公共文化艺术高质量发展;组织群文干部参加扬州市群众文化业务技能大赛。
16.推进全民艺术普及。常态化举办排舞、广场舞、声乐、扬剧、琴筝等公益培训班。
17.发展工艺美术、手工艺的经纪人队伍(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)。推动传统工艺和职业教育、高等教育结合,实现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。
六、活化传承 深化非遗保护成果
18.开展非遗展示、展演及传承活动。以“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”为主题开展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展示、展演活动;全年推进非遗展览进景区、进学校、进社区活动;通过非遗展览、活态展演、非遗课堂等多种形式在全区范围内,开展普及性公益活动,并带动一批学校常态化开设非遗课程,达到“非遗在校园”扎根的目的。
19.启动江都区四级非遗数字库建设。对3个国家级、5个省级项目、6个扬州市级项目和25个区级项目开展非遗数据库建设。
20.启动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。实施扬州毛笔制作技艺、江都漆画等国家、省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。
七、其他考核及创建工作
21.书房建设。延伸服务范围、促进服务均等化,在机关、园区、企业、乡镇等建设常春藤书屋4-6家, 其中24小时城市书房1座。
22.做好全国公共图书馆第七次评估定级工作。2022年,文旅部将开展第七次全国公共文化馆评估评级工作。江都区图书馆将根据标准要求全面提升软硬设施,以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阅读需求为导向,确立我区阵地阅读服务的位置,彰显阅读服务的水平与美誉度。
23.开展公益电影播放工作。全年计划放映省委宣传部电影局下达的3108场农村公益电影及区新闻出版局要求的150场电影任务。全年送电影进校园、社区、企业不少于300场。